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发布者:无锡玛瑞特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0/12/13 19:05:55 点击次数:1540 关闭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创建于1949年3月,当时定名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1961年底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物理研究所”,1970年正式定名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是一个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应用研究和技术转化相结合,以任务带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所。七十多年来,大连化物所通过不断积累和调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特色。1998年,大连化物所成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之一。2007年经国家批准筹建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2010年8月,大连化物所在“创新2020”发展战略研讨会中将所发展战略修订为“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加强技术集成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研究为主导,坚持资源环境优化、生物技术和先进材料创新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创建世界一流研究所。” 大连化物所重点学科领域为: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近代分析化学和生物技术。 大连化物所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于2011年10月启动了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DNL)的筹建工作,DNL是我国能源领域筹建的第一个国家实验室,设有燃料电池、生物能源、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节能与环境、低碳催化与工程、太阳能、储能技术、氢能与先进材料、能源基础和战略、能源材料(筹)、能源战略研究中心、能源研究技术平台等11个研究部和1个研究平台;设有催化基础和分子反应动力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设有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精细化工研究室、化学激光研究室、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生物技术研究部、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和本草物质科学研究室等7个研究室。设有化学激光、分离分析化学、燃料电池及复合电能源、航天催化材料等4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设有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膜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国家能源低碳催化与工程研发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大连化物所围绕国防安全、分析化学、精细化工和生物技术广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工作,另外,大连化物所还与国外著名大学、公司和研究机构联合设立了中法催化联合实验室、中法可持续能源联合实验室、中德催化纳米技术伙伴小组、DICP-BP能源创新实验室、DICP-SABIC先进化学品生产研究中心和中法分子筛联合实验室等十几个国际合作研究机构。 2016年以来,大连化物所按照中科院的统一部署,经过反复研讨和凝练,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十三五”期间的“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率先建成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基于自由电子激光平台的能源化学转化本质与调控,以合成气制乙醇为代表的化石资源转化利用,新型动力电源与储能技术,以化学激光为代表的化学能高效转化”;九个重点培育方向:“太阳能光-化学和光-电转化技术及科学利用,秸秆催化转化利用技术,甲烷和合成气直接转化制高值化学品,微反应技术,基于组学分析新技术的转化医学研究,寡糖农用制剂创制及应用推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绿色高效推进技术,高通量、高效富氮膜技术”。 2017年10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筹建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按照国家实验室体制机制模式运行,加快构建“1+X+N”开放融合的创新组织体系,组建能源领域强大科技创新“集团军”。2018年4月,中科院批准依托大连化物所启动实施“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A类先导专项,总经费16亿元,通过变革性关键技术突破与示范,实现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的融合发展,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技术支撑,为争取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 自建所以来,大连化物所造就了若干享誉国内外的科学家及一大批高素质研究和技术人才,先后有20位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位当选为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截至2019年底,在所工作两院院士1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26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2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7人。大连化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具有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大连化物所具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资格审批权,现有博士生导师153人,硕士生导师181人。截至2019年底,在读研究生1019人,其中博士594人,硕士374人,留学生51人。已培养研究生2981名,其中博士2068名,硕士913名。设博士后流动站2个,在站博士后217人。 2011年以来,大连化物所取得各类科研成果280余项,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7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8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15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2011年到2019年,大连化物所发表SCI论文总数8447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3016篇,1005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 Chem.、JACS等顶级学术刊物上(IF>9)。出版科技专著27部。 2011年到2019年,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8255件,其中发明专利7366件,累计专利授权2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02件。 大连化物所主持出版英文学术期刊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学报)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能源化学)以及国内色谱领域核心期刊《色谱》。其中,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4.914和5.162,在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中名列前茅;《色谱》中信所影响因子1.362,在中国化学类39种核心期刊中居前三名。2019年《能源化学》和《催化学报》双双首次进入中科院期刊分区一区,并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重点期刊”项目资助。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色谱》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电热鼓风干燥箱 |
|